杨锴 官方网站

http://ykgh.zxart.cn/

杨锴

杨锴

粉丝:124899

作品总数:163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杨锴 | 艺术简介杨维凡,又名杨锴,祖籍福建仙游,父亲杨夏林系福建籍印尼归侨,1946年9月出生于重庆,大专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山水画家,号“九鲤湖草堂居士”、“松林草堂居士”,又“仙游木兰溪畔...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秉承家学 继往开来 ——澳门画家杨锴先生印象


秉承家学,崭露头角

 

杨锴先生,是我国著名画坛伉俪杨夏林、孔继昭夫妇长子。父亲杨夏林系中国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母亲孔继昭为著名工笔画家、美术教育家。出生于书香门第、艺术世家,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幼受庭训,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使得杨锴自幼跟随父亲、母亲学画即表现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后在父亲的引荐下,杨锴拜师李其铮及张晓寒先生系统学习各门绘画理论课程及绘画技艺。

 

杨锴 |《鼓浪观潮听弦音(鼓浪屿海边)》| 138x68cm | 2009年

 

在小学、中学读书期间,学校里所有的黑板报、宣传廊及出版物的插图、绘画作品都是由杨锴负责完成。高中一年级时,杨锴发表在校报上的作品被《厦门日报》看中,并陆续转载于《厦门日报》上,这在当时学校里还引起一些不小的轰动。

 

因为有一身绘画技能,杨锴高中毕业后即早早地参加了工作。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非常时期的年代里,杨锴也没有放弃学习绘画理论与绘画技法的机会。因为当时的鼓浪屿工艺美术厂,在这段时期里并没有停止对外接单,而且对国外接单中的许多仿古画必须按期按质交货,所以杨锴每天从工作单位下班回家后,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和同事完成任务。在此期间,杨锴得益于这些仿古画的临摹工作。

 

杨锴 |《澳门炮台山榕树之三》| 写生 | 2013年

 

经过一段时期的临摹学习,杨锴的画艺不断地得到提高,画出的产品有时竟连出口画样品的创作者——杨夏林老师都认不出是谁的画作来。与此同时,杨锴开始创作具有自己风格的山水画样品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祖国迎来文艺的春天,此时的杨锴已经创作出许多非常不错的山水画作,并能以此应酬社会上的各种笔会交流活动以及参加各种展览了。

 

1976年至1980年间,杨锴进一步得到父亲杨夏林和恩师张晓寒的指导,父亲杨夏林独特又细腻的“闽山鹭水”画风与张晓寒老师大刀阔斧的山水画皴法和简约而形象的人物造型深入了杨锴的心中,融入了他的画作,为他打下坚实的绘画技巧功底,对山水画极高的构图创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杨锴 |《凤凰花开》| 50x100cm | 2016年

 

1979年春节,福建省“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届“福建省山水、花鸟、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在福州举行,杨锴经过精心构图和创作,绘制出了一幅题名“半屏山”的山水画,代表厦门市画家作品之一参加了省展。参加此展的包括福建省内各大名家,然杨锴初生牛犊不畏虎,他的作品《半屏山》一举斩获这次展览的优秀奖。《半屏山》画面近景为澎拜的大海,中远景为崤峻的高山,画出了大陆的半屏山雄姿,同时画中题跋“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杨锴 |《澳门炮台山榕树之一》| 写生 | 2013年

 

款句迁出台湾的另一半屏山,虽然没有在画作中出现,但已可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见到了海峡彼岸的另一座半屏山,寄寓游子呼唤“祖国统一”的主题。此作画面大气磅礴,画技过硬,贴近时代气息,主题性强,得到评委和观众一致好评。杨锴也因之在福建画坛崭露头角,成为知名青年画家。

 

艺路生涯,上下求索

 

1980年,杨锴移居澳门。在澳门从事装饰设计工作迄今三十六年间,即使是在日常工作繁忙中,也从不间断操练“杨家山水”(被评论家称之为“闽山鹭水”)的绘画技法。

 

澳门是岭南画派和春睡画院又一“教场”。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就避居澳门望厦山下普济禅院,在那里挂牌“春睡画院”继续开课授徒,为“新国画运动”、培养了关山月、黎雄才、方人定、司徒奇、崔德祺等一大批艺术大师,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普济禅院,堪称岭南画派又一“摇篮”。而成立于1953年的澳门颐园书画会,始创人即是高剑父高足崔德祺。无疑,澳门颐园书画会成为岭南画派在澳门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基地。

 

杨锴 |《榕荫妈阁庙》| 120x85cm | 2016年

 

1980年,杨锴参加澳门美协和颐园书画会的联合画展。展前展后,杨锴多和岭南画派老画家交流,发现岭南画派和其家学“杨家山水”画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和西洋画技法有机的结合,都如高剑父提倡的革新中国画那样,是“反映现实,师法自然”的新画派。杨锴的家学“杨家山水”画法源于杨锴家父杨夏林的恩师傅抱石,傅抱石经早年留学日本学,归国后执教于重庆国立艺专,首创驰名的“抱石皴”,震动当时的画坛,开辟一条全新的山水画道路。当时在重庆国立艺专读书的杨夏林,授业于恩师傅抱石。杨夏林后又师从岭南画派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大师,自然受岭南画派影响。

 

杨锴 |《暮雾春雨过烟桥》| 68x138cm | 2016年

 

这样,杨夏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杨家山水”技法,并为杨锴传承。移居澳门后,杨锴寻遍澳港粤三地,拜师求艺,得到岭南画派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诸位大师言传身教。期间,他如饥似渴吸收养分,这让他的画风中融入更多的岭南画派的技法,所以见杨锴的画就如进入“抱石皴”和岭南山水画的教科书。他的画主题鲜明,构图新颖、古风古蕴,画中近、中、远景分明,立体感强,画技精湛,充分体现传统中国画技法和岭南新式画法技能的完美结合。欣赏他的画可以说是一种视觉与心灵的艺术享受,彷佛让人进入到如诗如歌的画面当中。

 

杨锴 |《老榕生岗前 清溪绕古村》| 180x97cm | 2016年

 

杨锴一贯行事低调,在这资信非常发达的当今社会,杨锴不曾为自己作任何的宣传,他能够耐得住长期的寂寞,数十年如一日,艺路人生,从未间断过“求索”,体现了一位美术家应有的执着追求艺术的精神、质量和修养,实属难能可贵。

 

师法自然,中得心源

 

得益于对“杨家山水”的榕树、海涛和岩石画法的传承,得益于各位岭南大师的指导,得益于他的生活环境——移居地澳门与家乡的鼓浪屿是那么的相像,一样环绕着大海,一样的榕树、凤凰木、木棉花、三角梅、棕榈树,一样的古老西式建筑,还得益于自己一生之中不断的旅行观察和写生,杨锴先生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题材源泉。人道是“老榕易状,大海难摸”,前者静而形有本,后者动而迹无痕,这一静一动两种题材,在杨锴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彰显着杨锴行事风格:表面大智若愚、安详若静,但内心却像大海一样波涛汹涌、理想远大,他要把“杨家山水”发扬光大,像榕树一样扎根于画坛。

 

杨锴 |《三江阳程侗寨吊脚楼》| 写生

 

画榕树是杨锴一贯性表现的主题。在南方,榕树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一株株古老的榕树,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围,一同构成了南方典型的农村风光。无论你到福建,还是两广,抑或港澳任何地方去,随处可见榕树。庙堂门口、名山道边、村头巷尾,榕树庞大的树荫下,人们乘凉、抽烟、喝茶、聊天、下棋、午睡或拜神许愿……这榕树成了南方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榕树或生长在海边,或生长在高崖岩石上,树状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枝条上生长的气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树干,而突出在地面上的气根悬挂在空中,盘缠贴附于树身上,用以帮助吸收养份,这榕树风吹雨打,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始终傲然矗立。

 

杨锴 |《太平洋波涛(台湾垦丁)》| 92x97cm | 2014年

 

杨锴画榕树就是要充分表现榕树苍虬的树根、胡须气根和遒劲枝干,使榕树画面更加完美。杨锴多年不断地在宣纸上演绎着,直到榕树的画面感动了自己。这时杨锴画的榕树既形象又传神,富有山水画之精髓。杨锴画榕树绝不是对照片素描,他是大量写生后“心有成树”才创作。因此他画的榕树,既是眼中见到的榕树,也是他心中的榕树。提到写生,杨锴可谓“树痴”,他时时关心有关榕树的信息,无论报刊,还是互联网,一经他见到榕树,无论是天南海北,他定亲自到场详细考察,拍照写生,做尽功夫,常年累月,已经收集数量众多的榕树资料。

 

在长期观察基础上,他的榕树线条和皴法,笔笔到位,力透纸背,同时也结合了西方的绘画元素,经勾描、斧劈、加点、渲染,加强了立体感和体积感,枝叶前后黑白相间,穿插自然有序、藏露掩映,曲折地引向空间,迭迭重重,加上画面上那精湛细致又变化多样的构图,再以大海波涛、高山流水、村寨古屋等配景,周详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审美观及艺术追求,赋予榕树新的内容和生命。

 

杨锴 |《广西三江阳程风雨桥》| 写生

 

杨锴擅画大海波涛,得益于他秉承其父“杨家山水”的家学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他一生爱海,看海,画海。他说,感谢有鼓浪屿和澳门海岛这样优越的海洋环境培养了他艺术心性,大海的波涛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所以,他经常长时间的呆在海边,仔细地观察大海的潮起潮落。涨潮时,浪涛汹涌,强劲的海浪撞击岸边礁石,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激起浪花千堆雪;退潮时,海水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奔腾而去。有时杨锴觉得看海不过瘾,买张机票,到台湾东岸去看海,看那深蓝色的太平洋,看那海水翻起的层层巨浪,一波波涌向海岸,消失在白浪中。眼前这一切,震撼着他的心境。

 

杨锴 |《榕荫城隍庙(仙游城隍庙)》| 138x68cm | 2016年

 

这浩瀚烟波、风涛无际的大海极难描绘,需要有很高的造型能力,这恰好带给杨锴强烈的创作灵感和无限的创作空间,让他肆意发挥,所以他画的大海波涛,笔法别具一格,具有中国画的基本元素,以墨色线条为主,淡彩为辅,用笔大气而又细腻,并结合西画的优点来渲染发挥。

 

近年来,因为活动空间的扩展,见到不同环境的大海机会增多,杨锴又有更多的关于大海题材的画作面世。杨锴画高山流水的画作,得益于他极深的画海功力,有别于某些画家“挂前川”公式化的山水瀑布,杨锴精于画近景的流水瀑布,他画水的特点是:水能流动,浪能翻滚,来有源头,去有归路,让人见了心旷神怡、情操高涨。

 

杨锴 |《路环之夏(澳门海边)》| 66x83cm | 2013年

 

清初石涛有云:“搜尽奇峰打草稿。”意思是画家要到处走走,行万里路,心胸中存有大量的素材,要作画时就会像有源之水,滚滚而出,特别是山水画家更是应该到大自然当中去,到名山大川中去写生。“师法自然”即是洞悉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山水画的写生即是“中得心源”的过程。

 

而山水画写生不是简单的对自然景观进行真实的再现,艺术家要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对现实的山水进行艺术加工。一个没有对真山真水进行观察认真研究过的画家,是无法表现山之雄伟,水之深广的。杨锴深谙其理,推崇并强调写生,到生活中去,到山间水岸去。源于对家乡鼓浪屿及第二故乡澳门风光的热爱,每一棵榕树、每一块石头、每一条街巷、每一朵浪花、每一缕海风,都是杨锴写生和追忆的题材,他大部分山水画精品都是根据二地写生的素材而创作的。近年来,杨锴的画作频频亮相于澳门、全国画展,反响很大,名气也越来越大。

 

师法自然,中得心源。杨锴有今天的绘画成就,是他“艺路生涯,山下求索”的结果。在此,祝愿杨锴秉承家学,继往开来,勇攀艺术高峰,路越走越宽广。